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这些新鲜事似乎在提醒大家:人工智能正在突破屏幕的束缚,开始在现实世界施展身手。
先看国内。垂直医疗大模型“华佗GPT”已成功应用于智能分诊、预分诊、健康科普、院内咨询等多个医疗场景,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生的工作效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的“AI心医生”——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可以精准解析患者的主要诉求,再结合其病史和检查数据,自动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同时基于多模态数据深度推理生成智能辅助诊断;西湖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团队研发出AI生成文本检测模型,可以判断稿件是不是由AI创作。
由AI技术加持的人形机器人,开始下车间、进课堂。优必选的Walker S1人形机器人化身智能汽车下线的“质检员”,在汽车工厂的实训工作中取得阶段性进展,工作效率近乎翻倍;多个地方的课堂迎来“机器人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实验、跳广播体操。
曾有专家说:“将来的AI不仅会考试,还会看病、会种地、会修机器。现在来看,梦想正以惊人的速度照进现实。”
美国Anthropic公司推出首个混合推理模型Claude 3.7 Sonnet,可以产生近乎即时的反应和对用户可见、可扩展的逐步思考;谷歌DeepMind推出两个基于Gemini 2.0的机器人模型:一个可以让机器人在未经特定训练的情况下理解、执行新任务,一个能够增强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尤其是空间推理方面。
不难发现,全球人工智能正呈现鲜明的“具身化”趋势,从语言大模型的“数字大脑”进化到人形机器人的“物理载体”,从虚拟世界的算法突破到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突破二维屏幕的限制,向三维物理空间发起系统性探索。数字智能与物理世界的双向奔赴,标志着智能革命已进入虚实交融的新发展阶段威廉希尔体育官方网站。
站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节点,我们既要看到大模型带来的效率革命,更要把握人形机器人开启的产业机遇,在加快人工智能知识迭代、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的同时,加快推动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引发生产生活的重大变革,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把AI当作工具和伙伴,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与之同频共振、一起成长,应该是更优解吧。
【组图】共筑满意消费: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举办
人民网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王绍绍)3月15日,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在京举办。活动以“共筑满意消费”为主题,旨在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和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未来5年,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监管有力、标准领先、组织完备、产品丰富、风控严格的绿色金融体系,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